早上跟貓君去太魯閣走完綠水步道後,回程途中順道來新城看一下「新城神社」舊址。

新城神社是日本為了紀念於「新城事件」中罹難的將十三名士兵所建。事件起源於明治29年(1896年)時,駐守新城的分遣隊士兵因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,引起太魯閣族人憤慨,後由赫赫斯社的和玻士林社頭目率領各社壯丁,將十三名日軍悉數殺害,史稱「新城事件」。日本於大正三年(1914年)理蕃政策稍微穩定後,遂建造神社以為紀念。

台灣光復後,神社日漸荒廢,直到1956年間才由天主教購地並興建教堂。後來中日斷交,國民政府下令拆除台灣各地日本神社,當時教堂神父覺得歷史建物若被摧毀甚為可惜,便將神社外貌稍加修改,以免遭到拆除的命運。因此神社部分遺跡才得以保存至今日。



入口處設有立牌說明,於民國九十四年被花蓮縣政府列為三級古蹟。



參拜道旁的兩排石燈籠都還在,不過右邊這排已經跟牆壁合為一體。



神道教與天主教的融合。



來到了第二座鳥居。鳥居旁有第一對狛犬。



左邊的狛犬。



聖母園前的第二對狛犬。一般來說,狛犬是兩個一組,嘴巴張開且含著一顆珠珠的,稱之為「阿」,另一隻閉著嘴的,
則稱為「吽」。「阿吽」是梵文的音譯,分別代表萬物的「初期」與「結束」。




聖母園前左邊的狛犬。



原神社紀念碑處則已改建為聖母園,放置聖母雕像。

回到家中上網搜尋資料時,可以感覺到歷屆的神父都很致力於保存神社的遺跡,另外也很用心的在弭平太魯閣族歷史的傷痛。從12月6號開始,新城天主堂每周五、六、日也舉辦文物展,展覽昔日醫療設備與天主教儀式用品,以及神社遺址古物。

地理位置: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博愛路64號 


檢視較大的地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lcl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